宋、元、明时期的隶书

 杭州美胜画室   2022-03-20 19:16   453 views 人阅读  0 条评论
摘要:

宋、元、明时期的隶书五代时间短,且战乱不止,政局动荡,书家中除杨凝式,无可称者。宋、元、明三代,包括辽、金,书家大都重楷、行、草书,有的也写隶书,但少有专长。如宋初的徐

宋、元、明时期的隶书

  五代时间短,且战乱不止,政局动荡,书家中除杨凝式,无可称者。宋、元、明三代,包括辽、金,书家大都重楷、行、草书,有的也写隶书,但少有专长。如宋初的徐铉长篆书,李建中专行书,但两家亦写隶书,只是“亦工”而已。李宗谔“工隶书”,但不以书家著称。在宋一代,大概如此。元代赵孟頫提倡复古,《元史·本传》称“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隶书稍可观。虞集被《书史会要》称为“古隶为当代第一。”《元史·本传》称泰不华“善篆隶,温润遒劲。”元代如此。明代“于时帖学最盛”,自然篆隶就不盛了,因为所谓“帖学”,主要都是行草书汇集的刻帖。但名家中也有善隶和八分的记载,如明初赫赫有名的书家沈度。杨士奇称:“度善篆隶真行八分书,婉丽飘逸,雍容巨度,八分尤为高古,浑然汉意。”《书史会要》记程南云说:“隶、草俱有古意,又善大字。”祝允明也说:“程氏父子篆隶擅长,斯业既鲜,不得不与。”又《明史·本传》载李东阳“工篆隶书,流播四裔”。写隶书的自然还有人,但也不过寥寥数名家,至于他们留下隶书作品更是屈指可数。故研究隶书者,都以汉碑为宗范,此后似不足学。但为了解隶书的源流兴衰,现将此时期作品略作简介。

  俞和所写《篆隶千字文册》,篆隶间行书,末后署款说:“天爵贤良嗜予篆隶,因书此为赠。时至正甲午岁一月三日也。清隐散人俞和识。”元代至正甲午年为公元1354年。书时四十八岁。俞和(公元1307-1384年)。字子中,号紫芝生、清隐散人等。杭州籍。书学赵孟頫,他不仅“行草逼真文敏”且能写章草、隶书、篆书各体,对明初书法也有影响。此册书法结体简洁,随自然取势,无匠气,用笔劲挺秀丽,自有一种韵味和书卷气,吸取了魏晋时期写经的意趣(见图202)。明代沈度所书的《归去来辞轴》,是留存下来少数隶书之作。写的甚有法度,结体端庄严紧,用笔强劲到家,富有力度,华贵婉丽(见图203)。沈度(公元1357—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善篆隶真行草八分书。明成祖爱书,诏能书者入翰林院,沈度与选,最为帝赏,名出朝士右,日侍便殿,官至侍讲学士,与弟沈粲俱以书名,时号大小学士。帝称为“我朝王羲之”。书风婉丽,雍容矩度,隶书高古,具有汉意。王文治在《论书绝句》中说他的书法“端雅正宜书制诰,至今馆阁有专门。”即是说适合于写文告的馆阁体。明代宋珏所书《七言律诗》,现藏故宫博物院。笔法沉厚,苍劲雄健,笔力强劲,但结体欠严谨,体势受楷书影响(见图204)。宋珏(公元1576—1632年),名一作(珏),字比王,号荔枝仙,莆阳老人,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今南京),为国子监生。善小诗、山水画,出入二米(米芾、米友仁)、吴镇、黄公望,亦画松,兼刻印,有“莆田派”之称。工书,尤擅隶书,师《夏承碑》。明末王铎是著名书家,他所书《五溪朱词文》属《拟山园帖》卷四中一帖,“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春书于丰沛舟中。”书体结构严谨,笔法纤劲匀称,能纵能收,文则线条流畅遒劲,收能紧密严谨,点画精细,有《曹全》、《史晨》遗意(见图205)。王铎(公元1592—1652年)字觉斯,孟津(今属河南)人。明末官至大学士,后降清。各体书法皆精,尤以草书著名。《砥斋题跋》称:“文安学问才艺,皆不减赵承旨(孟頫),特所少者蕴藉也。”王铎自论书云:“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清代倪粲在《倪氏杂记笔法》中说:“王觉斯写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既重视临摹又重视创作,并把两者结合,这是一种提高书艺的好方法。

本文地址:http://hzmshs.com/1398.html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由 杭州书法培训班 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