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篆刻流派

 杭州美胜画室   2022-03-25 19:02   430 views 人阅读  0 条评论
摘要:

清代篆刻流派明末清初,是印坛发展沉寂的时期。进入清代,能打破沉寂的,是以程邃为代表“徽派”的崛起。程邃(1605—1691),字穆倩、朽民,号垢区、野全道者

清代篆刻流派

  明末清初,是印坛发展沉寂的时期。进入清代,能打破沉寂的,是以程邃为代表“徽派”的崛起。程邃(1605—1691),字穆倩、朽民,号垢区、野全道者、青溪,别号垢道人、江东布衣等,安徽歙县人。程邃博学多才,善书画、诗文和金石考据,尤精篆刻。他的篆刻能在清初低谷时期异军突起,另开新风。他的白文印取法汉铸印,而别开生面,篆法平稳,笔意圆润,遇方不露圭角;刀法呈稚拙之趣,笔墨的徐涩却溢于印面,含蓄隽永。朱文印喜以大篆而参合秦篆入印,常借古之形作宽边。清周亮工评其印:“复合款识录大小篆为一体,以离奇错落行之,欲以推行一世。”他在朱文印一路确有创造性,在当时有新奇感。然而在今天看来,变化不是很丰富(见图3—10)。由于他的印风创造了迥于前人的面目,故与他同籍的董洵、巴慰祖、胡唐、王声等印人,被合称为“歙中诸子”。程邃被誉为 “徽派”(也称“歙派”)的创始人。

  董洵(1740—1812),字企泉,号小池,又号念巢,安徽山阴人。他的篆刻白文印师法秦汉,时而在一印中融会秦汉之特点,颇有新意,且见精神。朱文印厚重圆活,有封泥之趣(见图3—11)。

  巴慰祖(1744—1793),字隽堂、晋唐,号予藉,又号子安、莲舫等,安徽歙县人。他的作品以仿汉、拟古见长。朱文印以元朱文为宗,参入己意,娟秀静雅。所刻白文印得苍茫古趣之韵(见图3—12)。他摹刻的汉印有两卷,即《四香堂摹印》。

  胡唐(1759—1826),初名长庚,字子西,号翁,别署城东居士,安徽歙县人。篆刻得其舅父巴慰祖亲授。其印风与巴慰祖较近,白文印略工整简洁;朱文印则秀美有余,劲健不足(见图3—13)。

   王声(生卒年不详),字振声,一字寓恬,号于天,安徽新安人。篆刻与董洵、巴慰祖、胡唐齐名。由于“徽派”之间相互影响,其篆刻创造性不大,善用小涩刀,风格与董、巴、胡十分相近(见图3—14)。

  清代早期的篆刻艺术,由于以程邃为代表“徽派”的崛起,打破了明末清初的沉寂。程邃等在艺术上追求笔墨书写性的审美情趣,大大超越了他们的前人。到了清代中期,先后以丁敬、邓石如为首的“浙派”、“新皖派”,以崭新的体式雄居印坛,从而确立了清代流派的主流,成为近二百年来印坛影响最大的流派。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钝丁、龙泓山人、孤云石叟、胜怠老人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丁敬是清印坛影响最大的篆刻家之一。他以创新意识强烈、面目众多、文字取材广泛、博览精取,创出了一条“离群”且标新立异的崭新道路,从此执起了“浙派”的大旗。宗其派而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人。他们八人因都是浙江钱塘人,历史上称为“西泠八家”。也有人称前四人为“西泠四家”,后四人为“西泠后四家”。

  丁敬的印风,取法秦汉和其前贤何震、苏宣、朱简,其中朱简对他影响最大。他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章法严谨稳重,格调高古,清刚朴茂,简洁朴实。二是入印文字广收博取,面目多。他曾有“《说文》篆刻自分驰,嵬琐纷纶衒所知,解得汉人成印处,当知吾语了无私。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的诗句。主张篆刻用字不必拘泥于《说文》,在不违 “六书”的前提下,可进行改造,甚至六朝唐宋印章中一些怪俗之字,在清代印界不予承认的,他都可以吸收过来。同时,对汉篆也不作机械的照搬。这正是他离群成大器的奥妙所在。三是刀法在苏宣碎切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苍涩稳健,劲挺含蓄,离合有度,刀刀见触,刀笔交融的细碎刀,把刀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见图3—15)。

  蒋仁(1743—1795),原名泰,字阶平,后得古铜印“蒋仁之印”,遂改名仁,号山堂,别号吉罗居士、女床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蒋仁的篆刻师承丁敬,朱文印以拟汉阳文印为主,喜用细碎切刀,较丁敬略拙厚,别有情趣。白文印线条粗壮,留朱极少,给人以丰满憨厚之感(见图3—16)。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大业,号小松、又号秋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篆刻自幼承家学,后得丁敬亲授。他的篆刻在继承丁敬的同时,兼收宋元诸家,工稳生动,灵秀劲健。他的印风与蒋仁形成了一巧一拙的鲜明对比。黄易曾提出:“小心落墨,大胆奏刀”。其意在设计写印时一定要精益求精,操刀时毫无凝滞,一气呵成。这一体会,成为后人篆刻创作的座右铭(见图3—17)。

  奚冈(1746—1803),初名钢,字纯章,号铁生、萝庵,别号鹤渚生、奚道人、蒙泉外史、散木居士、冬花庵主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篆刻取法丁敬,涉秦汉,自成面目。所作印章方中寓圆,拙中求巧,温文尔雅,以秀逸见长(见图3—18)。

  陈豫钟(1762—1806),字浚仪,号秋堂,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收藏甚富,收集金石拓本数百种,使他创作视野大为开阔。篆书得法于李阳冰,挺拔工秀。篆刻宗丁敬,旁涉秦汉。所刻印章,工稳秀雅,平整舒展,在浙派中独具特色(见图3—19)。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又号老曼、恭寿、曼公、曼龚、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的篆刻取法丁敬和浙派诸贤。刀法肆意豪放,气质雄浑爽健,名重一时(见图 3—20)。

  赵之琛(1781—1860),字次闲,号献父,亦作献甫,别号宝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篆刻师法陈豫钟,并追摹浙派各家,功力深厚,独出新意。风格严谨静雅,刀法含蓄稳重,篆法静中有动,影响较大。但其晚年的作品,形式走向程式化,习气较重且僵化。从此,浙派走向衰败(见图3—21)。

  钱松(1818—1860),初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又有铁庐、秦大夫、未道士、西郭外史、云和山人等别号。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钱松印宗秦汉,曾临刻汉印两千余方,功力雄厚。浙派中丁敬对他有一定影响。他是浙派中唯一能跳出地域风格的一名篆刻家。钱松的印风,在总结秦汉和前人的基础上别开一景。他的刀法在细切碎刀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连切带削的新路子。同时,在字法、章法上较浙派前贤自然随意,苍茫古朴,面目丰富,跳出了浙派风格的樊篱,自开新风(见图3—22)。

  清代的篆刻艺术,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以别开生面的艺术形式纵横印坛,确立了独特的浙派篆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代中叶以后,在浙派中兴之时,以邓石如“新皖派”的脱颖而出,又给清代印坛吹进了一股清风,大有取代浙派之势。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顽伯,别号完白山人、古浣子、笈游道人、龙山樵长、凤水渔长等。安徽怀宁人。为清代四体皆精的书法篆刻大家。

  邓石如学识渊博,对金石研究至深。他在客居南京时,曾博览周、秦、汉、魏以来的金石拓本,各种皆临百本。他的篆刻承家学,早期学习明人。篆法在秦篆的基础上,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力,将石鼓文、汉魏碑额及汉隶意趣等金石文字之妙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篆法,且以之入印。由此,明末朱简、汪关追求倡导的在篆刻中表现笔墨情趣的主张得以实现,创造了刚健婀娜,多姿多彩,生动灵捷的印章体式。他在篆刻章法中提出的“疏可走马,密不漏风”和“计白当墨”的理论,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如:疏密开合、轻重呼应等。在他的理论影响下,印坛树立了新的章法审美意识。在刀法上,单双刀并用,洗炼拙朴,使转自如(见图3—23)。魏稼孙曾评其印说:“书从印入,印从书出。”这正是他对篆刻艺术作出的杰出贡献。

  继邓石如而起的代表人物,有吴熙载、徐三庚、赵之谦等,均能在晚清印坛标新立异,自创新路,红极一时。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飏,字让之,亦作攘之,别署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人。书法师承包世臣,篆隶、篆刻取法邓石如,是邓氏的再传弟子。在“新皖派”中,吴熙载是最能传其师血脉精神且能出己意的一大印家。他在邓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博采周、秦、汉、魏的金石文字,形成了自己的篆法面目,而施于篆刻创作。其朱文印洒脱俊秀,畅而不飘,含蓄蕴藉,比邓石如有过之而无不及;白文印稳重平和,淳厚多姿或凝重开阔,气度不凡。用刀冲切并用,单双相间,薄刃浅刻,游刃有余,无不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见图3—24)。吴昌硕曾有“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习,气象骇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的高度评价。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号开罍、袖海,别号金罍道士、金罍道人等。浙江上虞人。徐三庚生活在晚清浙皖流派覆盖印坛的年代。篆刻初习浙派,刀法善用切刀,尤喜细碎切刀。由于浙派在此时已衰败,日趋僵化,徐三庚重新审视了他的发展道路,改换门径,另取新皖派。在邓石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思想的影响下,他以秦篆为宗,深研秦汉金石文字、《天发神谶碑》和汉篆碑额,融会贯通,以“吴带当风”的字势,强化了结体的疏密、夸张、扩展,形成了飘逸灵动,婀娜多姿,虚实相生的新体式。他的仿汉印,用自家之篆法,以汉印之形式面世,其中疏密对比非常强烈,无不体现着其创造性。在明清印坛上,徐三庚书与印的风格是最统一的一位篆刻大家。

  徐三庚篆刻的不足,是由于过分强调字势的柔美屈曲、收放,故有娇媚之嫌(见图3—25)。

  赵之谦(1829—1884),字扌为叔,号悲盦、无闷,又有益甫、铁三、冷君等字号。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书画、篆刻、学问均是清代第一流的大家。篆刻初学浙派,后学新皖派,受邓石如、吴熙载影响较大。继而广涉秦汉印、战国钱币、封泥瓦当及《天发神谶碑》、《祀三公山碑》、《禅国山碑》等金石文字。他的入印用字已大大扩展了其前贤的范围,从而形成了气势开张、稳健静穆的风格特征,是继邓石如之后,又一次在“印外求印”上突破了明清篆刻用字方法的一位大家,这是他对篆刻艺术最杰出的贡献。

  赵之谦的篆刻,由于其取材广泛,变化无常,又大胆创新,风格式样非常丰富。白文印静穆稳健,纵横有序,朱白对此强烈,线条冲切相间,用刀直落勇猛,挥洒自如,气势逼人。他的单刀印“丁文蔚”,气满力足,豪迈雄健,刀势勇往直前。此印独特的篆法、刀法,为齐白石的印风开了先河。朱文印随机自然,盘曲有序,收放有度,字字见精;章法疏密聚散,得体自然,耐人寻味;刀法精熟,线条流畅圆润,是学习细朱文的典范。

  赵之谦的篆刻,大小、朱白皆精,风格醒目夺人,对近代篆刻产生很大的影响(见图3—26)。

本文地址:http://hzmshs.com/1487.html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由 杭州书法培训班 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