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纸本 行楷 纵29.3厘米,横91.4厘米。小字行书38行,凡688字。辽宁省博物馆藏。
帖后有文徵明跋、项元汴题记。卷前后又有项氏诸印和卞永誉式古堂印,清乾隆、嘉庆、宣统三朝印玺。文徵明云:“按《皇宋书录》,即之,安国之后,甚能传其家学。……。其书师颜鲁公、尝为高宗所称。即之稍变而刻急,遂成名家。”《汪氏报本庵记》一文原为楼钥所撰,汪氏是楼的外祖家,不知道与张即之有无瓜葛,要录写这篇文章。书后的“淳熙十二年(公元1252年)三月二日”款,原应在文内,为后人挖移篇末。此卷小字行书,运笔流畅而劲健,比即之其它擘窠书《杜甫诗卷》要秀逸些,是张氏传世墨迹中的佳作。 乾隆时曾刻入《墨妙轩法帖》第四册。
相关说明:
北宋遭靖康之耻,汴京被金兵陷落,徽、钦二帝被虏,宋高宗赵构南逃,建都于临安,此便是历史上的南宋王朝,自建炎元年至祥兴二年先后易九主计一百五十二年。南宋虽苟安一时,但江南之地,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且宋高宗赵构雅好翰墨,北宋刊刻之《淳化阁帖》至南宋时影响渐广,学米《芾》学黄(山谷》学二王之风蔚然一时,帖学又得到长足的发展《鼎帖》、《淳熙秘阁续帖》、《世釆堂帖》相继问世,高宗还设置书学,命米友仁任书学博士.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南宋亦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书家,如岳飞、吴说、范成大、吴琚、朱熹、陆游、姜夔、张即之、文天祥、赵孟坚等人.从总体上来说,南宋书法不及北宋之新意迭出,生气蓬勃,显得比较保守,模仿之风亦较盛,但其中亦不乏富有创意和个性的书家,张即之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张即之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卒于理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字溫夫,号樗寮,安徽和州人.他是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南宋的著名书家张孝祥又是他的伯父、即之年青时即以父荫补官.授承务郎,父亡后擢司农寺丞,调任嘉兴知事,因遭受他人巫陷,未赴任上,特授直秘阁而离职,即之一生仕途并不顺利,据《李伯嘉墓志铭》中记其官职为“太中大夫,直秘阁致仕、历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后引年告老,终年八十一岁。
张即之的书法在幼年时便受到其伯父张孝祥的影响,始学米芾,后则肆力于褚遂良楷书笔法,在这基础之上,又糅合了隋唐人写经的笔意而自创一格,特别是他的楷书,写得清劲绝俗,用笔极其精到细腻,发笔处喜用搭锋,点画之间,顾盼呼应,而兼行草笔意,又善于用方笔侧锋,显得姿态生动,极其圆熟.即之的书法在南宋时名声就很大,金人常出高价来收购他的宇,据《宋史本传》谓:“即之以能书闻天下,金人尤宝其翰墨”。张即之小楷以精巧圆熟为特征,正如梁闻山《评书帖》所谓:“原自欧出,参有褚法,结体尚紧,特多讨巧之处而不成大方耳”。其实小楷以精巧为特征本身即是一种风格,况即之喜写经文,而经文中重复的字很多,比较难写,即之能在楷法中自成一格,别开生面是非常不容易的,正如叶昌炽《语石.张即之一则》中谓:“张即之,书中之畸士也。好用侧笔,望之如矮松偃盖,婆娑可爱,其运笔以收为纵,又如长房缩地,咫尺有千里之势”。本册所载《张即之书报本庵记》后有“淳熙十二年三月二日二“,考淳熙十二年为一一八五年,而张即之生于一一八六年,故知此为报本庵记写于淳熙十二年,非即之书于此午也.此册行楷骨力劲健,点画精到,结字生动,笔意流动,显得神采焕发,给人以一种轻松自如之感,从其成熟的风格上来看,当为其晚年时所书,无疑是其生平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