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氏书体中,可以找出好多的无字,几乎每个无字都不尽相同。那么,在这众多的无字中,有没有规律可寻呢?
记的在临兰亭序时有朋友问我;兰亭中有多少个不同的之字?
今天读无字,就是这个意思。从变化中找出不变,从不同中找出相同,这就是书写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运笔之方。
你找到了这个规律,熟练的掌握它,并灵活的加以运用,你就会幻化出无数个不同形态的同一个字。
还回到无字上来。
無字,一撇,三横,四竖再加四个点。
而王氏的这个無字,起笔一撇,折而为横,翻笔下带,本应写第二横。然而,中横变成了波浪线,就这一变,代替了一横三竖。然后上翻笔向左下带笔写下面的长横。
这以一带四,道也绝妙,既减少了笔划,又增加了字的生动感。可谓奇思妙想。
长横后向左提笔,而后右翻起笔
写了一个长撇,以带最后一竖。长撇带下写最后一横。
再看轻重关系,其处理的原则还是疏重密轻。上下两端疏而重,中间密而轻。
再看这个无字。在形态上与前一个变化较大。与前字相较,起笔撇横并无多大变化。如果从运笔的角度看,是一致的。
由撇起笔至翻笔带下也相差无几。
带下一横,为一直横而无波澜。这就是差别。横后带下,写最后长横。
三横连写,与上字相同。
长横左上挑与前字相同,翻笔写点,前字没有,点起带横,而后折笔向左下行。折笔下行与前字同。带下一横与前字同。
归纳起来在形态上有两点不同。中横,点后折笔。除此之外,基本相同,或大同小异。从运笔看,几乎是如出一辙。
因此 【钢笔楷书字帖www.shufaai.com】 >,如果从运笔这个本质上来说,并无多大不同,完全可称其为一字。
古往今来,运笔之方,密而不传。孙过庭曰;设有所会,箴密已深。此之所会,即指运笔之方也。学书,无非就两点。一是字的形态,二是运笔之方。除此之外,再无他也。形态,即外形也。运笔,乃字神也。字之精神全在运笔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