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品不尽的美感

 杭州美胜画室   2022-01-07 21:29   487 views 人阅读  0 条评论
摘要:

书法是美的化身。它源于美,长于美,全身处处皆有美。说书法耐看、有风韵,就是美感的表现。书法美的来源,有主观与客观两种,客观存在与感情抒发。文字本身是吸取了自然万

  

  书法是美的化身。它源于美,长于美,全身处处皆有美。说书法耐看、有风韵,就是美感的表现。

  书法美的来源,有主观与客观两种,客观存在与感情抒发。文字本身是吸取了自然万事万物之大美而创造的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之结晶。其书理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儒、释、道哲理思想的长期影响,其审美标准也就一脉相承了。如蔡邕《九势》中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种自然就是书法美的本源,阴阳二气就构成了书法美的基础,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成了书法审美的原理。而主观的思想感情的融入就成了感染人的动能。故说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是思想感情的流泻。没有物态的情思,书法作品就没有审美的价值。

  二、书法的形成要素,有音、形、意三种。鲁迅说“音美以感耳”,书是无声的音乐,是恰如其份的。它通过快慢、强弱、急缓、断续的速度起伏、高低的旋律,给人以音乐般美的享受。“形美以感目”,它通过高超的技法、技巧,特殊的材料工具(文字和笔墨纸),以各种富有变化的手法,写出有血有肉有筋有骨的外形,给人以眼目的享受。“意美以感心”,意是书者心灵的表现,是一个人才华、修为的外化。人品即书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品,修为高的人,书品也就不凡,意境也就深远而味美。所以人称书法是无色的绘画,给人以心灵的愉悦。这三者就构成了中国书法的完整艺术,缺其一就会成为憾事。书法有品不尽的美感

  三、从书法的本质说,有内美与外美两种(即形质与内涵)。内美,指高尚的修养和情操即思想和精神。外美,指形象(形式)技艺的表现。从内美和外美的关系来看,外美是直观的、可视的形象;内美是含蓄的、深沉的神韵,它是一种意象。文与艺,形与神,好似一对“双生子”,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从表现形式看外美是实的,属于笔墨技巧的范畴,内美是虚的,是气韵、神采,属于精神的范畴。所以,内外之美缺不可,只是层次上的区别而已。但不能重形轻神,当前有一种只重形式而忽视内涵的现象,如果书法缺失了作为文化支撑的内涵,那书法的生命力也就难以想象了。

  四、从书法的性质看,有静态美与动态美。从时间上来看,动态之美,主要是运动的过程之美(即一画之起、行、收的运行过程)。从空间上来看,静态之美,主要是个字的结果之美(即凝聚在空间的形体)。从各种书体看,行草书体是运动形态,篆、隶、楷是静态形式。但有的以动为主,有的以静为主,有的则兼而有之。如行书偏于楷则为行楷,近于草则为行草。但不论静态、动态,皆有美味。

  五、书法的功能表现,主要有线美、光美、力美、意美、势美。线美,这是书法审美的基础,历代书家论述很多。但是什么样的线条符合传统美的要求呢这是一个很难用语言叙述清楚的问题,故人们常用类比手法做形象的说明。于是古人就以“屋漏痕”“印印泥”¨折钗股”“锥画沙”等等比喻。所谓¨屋漏痕”,是说笔线不刻意雕琢,有自然之妙;所谓“印印泥”是说笔线要沉着不浮,力透纸背之功;所谓“锥画沙”是说笔线要圆润浑厚,富于立体感;所谓“折钗股”是说笔线挺拔而不露圭角,遒劲而骨力内含。黄宾虹也提出类似的用笔四法,他说:用笔须平(锥画沙),须圆(折钗股),须留(屋漏痕),须重(高山坠石)。这些描述,既是笔线的审美准则,也是用笔的最高境界。

  光美,多指纸张和墨色,是形美的一种表现。现代书家用红、黄、绿、白、黑等多种颜色,或间色、或仿古、或制旧等手段以加强形式美。用浓、淡、干、湿、渴等墨色以提高书法的韵味和境界。

  力美与势美是书法美的重要表现,也是书法美的基础。历代书家都精于骨法用笔”,写出来的字都具有非凡的力度,沉着饱满,入木三分,笔力惊绝,说明其驾驭毛笔的能力很强。笔势,是指点画形体的动态与气势(即点画上下承接、左右掩映、随势而行的流贯态势),是书法美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人论书“以势为先”,它是表现字迹的生机、神韵和不同风格的基本技法。卫夫人的《笔阵图》就完全着眼于一个“势”字,没有势就没有书法的生机和神韵。笔力与笔势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有力就有势,故说笔力是笔势的基础。有势才有力,故笔力产生于笔势之中,两者互相配合,气韵、神采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意美,是书法美的内涵,是一个可感而不可视的境界。它的内涵主要包括神采、韵趣、情感与诗情等内在的精神境界。情感,德国心理学家里普斯认为,美是感情的外化,是一种写心活动。无形的“情”与有“象”的字融为一体,就是书法的意境。因而意境与情感是互不可分的,意境必须依赖于情,把它落实到点画、结构的布置等处理中,才能得以呈现。正如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必须依靠作品的点线结构契合当时的情感起伏,来表现它的意境。正因王当时具有“惠风和畅”式的蕴藉清雅,“群贤毕至赋诗流觞”时的快乐心情,如此才能写出非凡的佳作。神采,是指书家的个性,精神风貌等,即书家个性美在作品中的表现。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二者不可或缺。而神采既是比较笼统的,又是比较具体的。说笼统,是说神采是一种可感而不可具体言说的东西;说具体,是说作品中结构迭宕多姿,线条飞动欹侧等这种神采飞扬的形式,都与作者的主观精神分不开的。它又是可视可感的,因此,神采它是人的精神美与物质形式美的双重表现。

  韵趣,韵是指比较平和、内含、蕴藉的自然形象的一种格调。如东晋士大夫在艺术观念上的萧散、简淡、雅逸的尚韵风貌。而趣(指比较夸张,比较外观的种风姿)即趣味。那些板滞僵硬的字就无所谓韵趣。韵趣在书法中的表现是十分丰富的,一般是指书者的主观神韵与风貌在作品中的流露。诗情,“诗言志”,诗以抒情,以言志。诗的美决定了书法艺术的美,就是说书法美中的意境内容与诗的意境目标是一致的。如中国的三大行书,书法美诗文也美,都以诗文影响了书法,反之亦然。都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奇境,那种韵趣无疑都符合诗文的目的。换句话说,书法在创作时求诗文的意境与笔墨意境要相吻合,这是古代审美的要求。现在,似乎不大重视两者的关系了。只要书法艺术美,诗文内容好坏已无太大关系了,这方面的问题不少。

  六、从书法的技法看,有用笔、结体,章法之美。用笔之美主要有三,一是运动的速度(急缓);二是力度(起伏);三是形态(曲直)。笔毫在纸上的运动,不外就这三方面。运笔包含的内容,王羲之提出:“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为运笔提出了一个纲领,是结字遵循的形式。孙过庭把结体美总结为一句话,叫做“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在对立中求统一,在统中求变化。只正不奇近于板,只奇不正近于怪。既对立又统一,才能产生“和谐”的美态。具体讲,要作到五点:一要平正(合度、适当、稳定),二要匀称(合适、整齐),三要参差(大小参差,错落有致),四要连贯(形连、意连),五要有动感(活泼、流畅)。而一味平正、匀称,犹如算子,就不是艺术。章法表现综合的艺术美,要求是多方面的,我觉得它的艺术效果,主要在于“联络”二字。即字与字,行与行上下承接,左右顾盼,一气连贯,形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其联络的主要方式是:

  1.血脉相联。在形体、字势上互相联络。

  2.虚实相生,古人常说“计白当黑”,有笔墨处为黑为实,无笔墨处为白为虚,实处显形,虚处显神,这里借一句话来形容,“此时无声胜有声”,多可玩味。

  3.错落有致。大小参差,左右摇摆 【明代书法家作品www.shufaai.com】,欹侧迭宕,奇趣乃出。

  4.宾主相安。它涉及的内容与题款,首字与全篇,字内与字外,局部与整体等等,都要协调一致,给人以有气、有势、有力、有情和舒适美观的感觉。

  七、书法的风格,有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的区别。具有阴柔之美的书法,其特点是婉秀、清劲、华丽、沉厚、典雅、飘逸,赵体即属于此类。具有阳刚之美的书法,其特点是刚健、奇拨、放纵、雄浑、磅礴,颜体即属此类。也有两者融合而或主或次的,欧体以阳刚为主,王体行书二者兼而有之。

  八、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主要表现为简约之美、气韵之美和中和之美。气韵与中和之美,前面已有简述。简约之美,主要表现为平易和简约。中国艺术往往以简约的形式说明复杂的事物。如戏台上一人象征千军万马,诗歌几句概括着深广的事物,书法一字能见其心,绘画上一条白带就是逼真的云层与江河哲理上一个“道”字就会由一而生万物等等,而美在其中矣。

  九、从审美的认识看,它是发展变化的,同时因地因人而异。

  1从书风的发展看,各代有各代的风尚。秦汉书法质朴自然,以后,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势”,形成了不同的书风,也各有不同的神韵。

  2.从地域看,有北碑南帖之说。碑以雄强健美为主,帖以秀丽俊美为主,形成了南北不同的风格。

  3.从各代名家的审美情趣看,秦汉以前追求纯朴自然,二王以风韵为尚。父书灵活,儿书神骏。唐朝书家以颜、欧、柳为代表,从规矩、方整中探索美的风韵,创造了法度谨严、端庄、雄健、壮美的书体。宋人以苏、黄、米、蔡为代表强调客体意象之美和主观意境之美,把书法意趣推向了极致。四人虽具有自由、豪放、率性之意味,但却各有所偏重:米字偏于迭宕姿肆,沉着痛快之意趣。黄字偏于挺拔英俊,豪迈风流,长戈大戟之风味。苏字偏于浑厚欹侧,端庄流畅,刚健婀娜的意境。他说,点画不论工整与否,只要自己痛快、自由“点画信手烦推求”不受法度约束“我书意造本无法”,就行了。以后历代众说纷纭,就不向下枝蔓了。

  十、从“丑”中见美分析。美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活动的不是静止的,故往往出现不同的论述。有人说,“丑到极处就是美到极处”,即“丑到极处方显美”,从道家的理念看,似乎有些道理。“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可以套用。我们从美学中的多向看,有顺向(美学)、逆向(丑学)之美,有重拙大雅之美与媚欹、熟、甜之别。从正面论说,“丑”是美在特定时代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一般美在新的条件下的升华。比如,佳肴很香,但吃多了就觉得吃点粗粮更香;有的“白眼”丑角表现“内美”,也可丑中见美;但从今天的实际情况看,好像走到了它的反面。“好像满眼四不像,红毛金唇斜眼框。破帽长鞋百衲衣,似男又像女。”美哉怪哉!因此那些“斜戴帽,蜷裤衣,哭眼势”也被艺术界笑纳。当前,书法更是形式至上,有的字只要抢眼刺激,揪心就是好的,于是就有人在那些粗俗低劣的东西中寻刺激,把一些典雅的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东西束之高阁。这是时代书风抑或急功近利的余意,尚待研究。历史终会淘出沙粒中的精品,让书法艺术更能符合人民的心愿和真善美的真谛。

  作者:王礼贤著

本文地址:http://hzmshs.com/469.html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由 杭州书法培训班 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