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旧在江西临川,明季毁于火。楷书,据传世剪裱本计共901字。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其结体因线条厚重,为了在字的中宫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扩张,外拓的写法被推向极致。后来的《颜家庙碑》浑厚过之,但宽博、端庄、刚毅、沉雄有所不及。《麻姑仙坛记》作为宋拓本的研究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大字本,拓本。字径约5厘米,现存两种善本:其一为明藩益王朱祜滨重刻本,书法端严整肃(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二为清戴熙跋本的影印本(藏上海博物馆),点画清晰,极少漫漶。
中字本,拓本。字径近2厘米。首见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历来金石家著录,均言大、小字本,未及于中字本。元明时期未见重视,清代有多种翻刻中字本行世,已无足观。
小字本,拓本。字径1厘米左右。凡46行,901字。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宋刻帖不见收入小字本。明刻《停云馆帖》始收入,世传以南城刻本为贵。最早拓本为上海郭若愚藏本,石完整,字清晰,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碑楷书,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基本完善,不但结体紧结,开张一任自然,而且在笔画上也从光亮规整向“屋漏痕”的意趣迈进了。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
据今人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所使拓本为横刻帖本,传宋时有原墨迹木刻本。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今已无原碑拓传世。传此帖本有大、中、小三种,因原石均佚,故难寻佳本。据载,宋刻帖本就有张之洞、何子贞、端方、罗振玉藏本和戴熙、赵子谦跋本等数种,可见此刻帖传世情况的复杂。今人马子云《碑帖鉴定》称:闻何绍基(子贞)藏宋拓本,后为颜韵伯藏,现不知为何人所藏。又称原石为雷火所破,元建昌知府梁伯达重建。然元刻本今也罕见。以后又有唐晏云本,忠义堂何氏本、黄氏本,惟唐氏刻本最善,何氏本最劣。《校碑 随笔》云:上海原石石印本,即罗振玉所藏,有张廷济跋,现也不知存于何处。大字本,拓本。字径约5厘米,现存两种善本:其一为明藩益王朱祜滨重刻本,书法端严整肃(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二为清戴熙跋本的影印本(藏上海博物馆),点画清晰,极少漫漶。
麻姑仙坛记译文:
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
顏真卿撰並書
關於麻姑,葛洪《神仙傳》有如下記載:王遠,字方平,他要東赴括蒼山,經過吳地的蔡經家,教他修仙秘法,飛升後身體如蛇蟬蛻皮。蔡經升仙後十餘年,忽然回家,對家人說:“七月七日王方平君會來拜望。”到了日期,王方平乘坐羽車而來,他駕馭五條飛龍,顏色各不相同,以旌旗開路扈从,威儀顯赫,如同大將軍。王方平到達後,坐了一會兒,引見蔡經的父親和兄長。於是王方平派人告知麻姑,蔡經並不知道麻姑是什麽神。只聽王方平說:“王方平敬報麻姑,我很久沒有來人間,這次來到這裡,希望麻姑能順便前來。”一會兒有信息返回,只聽到聲音,但見不到使者。聲音說道:“麻姑再拜,轉眼我們已經五百年沒有見面了。我們之間尊卑有別,總沒機會向你表達敬意,一直非常想念。煩勞你派信使告知你在蔡經家,本應立即前往。而我先前已經受命巡行蓬萊,現在就要先去一趟,然後就回來。回來後我立即前往覲見,希望你不要馬上離開。”這樣經過兩個時辰,麻姑來到,來的時候聽不到人馬聲,到達後,隨從人員是王方平的一半。麻姑到達蔡家,蔡經全家人出來相見。這是一個貌美女子,年齡約十八九歲,頭頂上盤成髻,其餘的頭髮下垂到腰間。她的衣服有花紋,但不是錦綺,在太陽下光彩閃耀,難以文字形容,都是人世間所沒有的。麻姑見到王方平,王方平起立行禮。坐定後,各自進獻食物,放置於金盤玉杯中,都是無限精美的膳食,大多是各種鮮花,香氣瀰漫于室內外,他們掰開鹿肉乾而進食。麻姑說:“自從上次侍奉您以來,已經見過東海三次變為桑田。方才見到蓬萊的海水比過去淺,正過了大約一半時間了,難道東海又要成為陸地嗎?”王方平笑道:“聖人都說,東海又將塵土飛揚了。”麻姑要見見蔡經的母親和妻子,蔡經的弟媳剛剛生產數十天,麻姑遠遠望見,已經明白,說道:“哎,你先站住別過來。”當即要了少許米,把米撒到地上,米落地後馬上變成了丹砂。王方平笑道:“麻姑依然年少,我一點兒也不喜歡再做這類變化遊戲了。”麻姑的手像鳥爪,蔡經心裡想道:“如果後背瘙癢時能用這隻手抓背,就太好了!”王方平已經知道蔡經心中所想,當即讓人拉住蔡經,用鞭子打他,說:“麻姑是神,你爲何想她的手可以用來抓背呢!”但見鞭子打到蔡經的後背,卻見不到拿鞭子的人。王方平告訴蔡經說:“我的鞭子可不是輕易就能挨到的。”
大曆三年,我顏真卿擔任撫州刺史,根據《圖經》得知,南城縣有一座麻姑山,山頂有一處古壇,相傳麻姑在這裡得道。壇的東南有一處水池,池中有紅蓮花,前不久忽然變成綠色,現在又變成白色了。水池的北面,古壇下方,旁側長有杉松,樹冠繁茂如傘蓋,經常聽到誦經和鐘磬的聲音。壇的東南有一掛瀑布,淙淙瀉下,有三百多尺。壇東北有一座石崇觀,高大的石塊中還能見到螺蚌殼,有人認為是滄海桑田變化的見證。壇西北有麻源,謝靈運詩《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所描繪的,可能就是這裡。源口有神靈,求雨便可應驗。開元年間,道士鄧紫陽在這裡修道,後來受皇召進入宮中的大同殿修功德。開元二十七年,忽然見到龍虎車駕到來,有二人手持符節站在院中。紫陽真人回頭對他朋友竹務猷說:“這是來接我的。請代我向皇帝啟奏,我希望歸葬麻姑山。”於是竹務猷請求在壇側為紫陽真人立廟,玄宗答應了他的請求。天寶五年,在瀑布下水池中舉行投龍儀式,池中有黃龍出現。玄宗心有觸動,於是命人增修道觀、塑像、侍從、雲鶴等。
嗚呼!自從麻姑在這座山上成仙後,南嶽魏夫人又在龜源得道留下一座壇,華姑又在井山表露神跡。現在女道士黎瓊仙年紀有八十歲,而容貌益發年青;其弟子曾妙行夢見黎瓊仙,便開始吃花辟穀;紫陽真人的侄子名叫德誠,在這裡繼承香火;弟子譚仙巖道法莊嚴,而史玄洞、左通玄、鄒欝華,都清淨虛無,遵從大道。若不是因為此地氣場特異,山水明亮靈秀,則如何能祥美彙集,光照後代,如此興盛呢!真卿有幸承繼先輩的餘光,冒昧刻石立碑來記錄這一盛事。時間是大曆六年夏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