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是万物生成的要素,天地万物南气构成.“气”也是人生命的表现形态,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汉字“肇于自然”,由气执笔。南意成形,有节奏有活力地表现着书法艺术。故“气”历来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和评判标准。凡书作生气勃发.神采飞扬,气势磅礴,意韵高卉‘,皆由气之推动点画板滞,结构拘谨.章法散乱,原因在于“气”之不足、方东树认为:“凡诗文书I两,以精神为主精神者.气之华也”此精神就是一种书暂运笔结体外露出来的作品中的“气”.它和人一样,必须具备“筋、’目
’、肉、血、精、气、神”。“气”的重要性来源于:
“气”的本元性是指“气”为万物生命之本源易经云“天地术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元气”,“二”就是阴阳之气,“三”就是阴阳二气之“气”、《孑L子家语》云“夫礼必本于太,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太一”就是指的元气、北宋理学家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聚而战万物”夫书‘肇于自然”,敝由气尘,有气则活,气弱删薄,无气则板,说明“气”是书法艺术“精气”“美质”的本源“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书法亦然。
“气”的二元性。是指“气”的矛盾性.万物无小具备阴阳二气一我国古代.传说伏羲氏画八卦图,用断与连的线条和S线厕成两条前后推动游弋的鱼、两条鱼的眼睛,极为形象地揭示了万物变化永无穷尽的道理,又揭示了在矛盾的对立中又“合而为一”的宇宙根本规律。他意识到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走向反面。静极生动。动极生静,一静一动,互为其根;一阴一阳,即成天地,一白一黑,虚实相生;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变,黑为阴;一虚一实.变化无穷。阴阳相生,万物和谐。人阴阳协测,才不生病,字阴阳协调才能见美。所以,书法依据事物之阴阳二气,创造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原理原则。就在一个字中也充满阴阳关系。一般上为阳、下为阴;横为阳.竖为阴;撇为阳,捺为阴;外框为阳,内中为阴,外气为阳,内气为阴;白为阳,黑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等。等。
“气”的哲理性。古代哲学家庄子、老子、孔子、盂子对“气”的重要性论述很多。《吕氏春秋》称“五气’’为“五行”,它经常流动于世界之中.“天地之问.有理气”黄老学说,就是通过“气”来解释生命和意识的起源以及构成生命和精神的哲学思想。引申到书法自然也.是根据事物“对立统一”“阴阳二气”立沦的,东汉蔡邕在《九势》中指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刚既生,形势出矣”。这一沦断,道出了,书法的本质和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根据这一纲领性的沦断证明,无论是书法运笔的藏与露、方与网、提与按、结体的粗与细、疏与密、斜与正,还是章法的连与断、虚与实、黑与白、墨色的浓与淡 【五代两宋书法家www.shufaai.com】,燥与润等等都充满着汶一辩证法.成了书法艺术创造的根本出发点和旨归的传统哲学思想。
“气”的渗透性,即“气之普遍性”。“气”充斥于天地万物问,无处不有《易经》云“气之上则清,清则轻,则为阳”“气之下则浊.浊见重.故为阴。清者明.其气刚,明之下为阴,其气柔”。这样天地阴阳,虚实刚柔,动静变化.便都在书法中表现出来.渗透在各个方面一试举几例说明:
一、气与法。书以气为主。要使笔画得有气力.结构安排有气势,每行有行气.整幅作品一气呵成,这些都必须以气贯穿。通过一点一画,一撇一捺中的提按、顿挫,表现出“聚”和“行”的节奏韵律,不死板,不僵滞,不浮滑,有活力而耐人寻味。笔随气转.互应灵活,所以沈宗骞说“凡下笔当以气为主,气到便力到。下笔便若笔中有物”。这“形”也要有“内气”和“外气”,唐人张旭说通气门也如通水,点画通其气不塞,故无气可通字便没有生气。所以,要使字活就要留出“气门”,就要注意字的搭配、揖让、避就、照应和收放等关系。使气不塞不散、不拘不犴.方为佳作。
二、气与势,古人沦势.曾提到过笔势、字势、体势、气势、意势、行势、态势等“书”.以势为先,卫恒日“书势”.羲之日“笔势”,倪苏门日“体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而势之强弱,畅塞、聚散等皆为不同气之表现。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指出:“字有筋骨肉血.以气充之。书之六局,以气为主”。故云“气”者“势”也:气足则势足,气顺则势和.无势则气散。汪法《书法管见》云:字与人身相应,以气骨为主。“气”者笔势也,“骨”者笔力也,有气有力,自然神采焕发.筋脉相连,血的流注,全赖气之推动。所以说,“势”是一种内在生命力,即“气”的外在表现、气内势外,“势”可见而气不可见。根据阴阳辩证关系,势又包含着动中之势和静中之势。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气静生动.气动生静气通过势的方力面面成为一个生气勃勃变化万端的书法境界。气势的构成依赖于书家对书写运动的把握和驾驭,气随意转,有气有力,点画结体便有了“气势”,有气有势,字就写活了。
三、气与力书法要讲究力,力是书家运气的结果:气到便力到.力也是书家在长期书法实践中功力的积累,是笔墨技巧的体现。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说明每一点画皆须用力,只有力到才能筋骨丰腴。包世臣也有诗说:“全身筋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也说明力是气的表现。作者情绪的好坏关系到“气”和“力”的强弱。以气生力,气足则力足,气弱则力败。气力充实,肉自然丰满;气力匀和,点画自然流畅.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所以写得流畅自然.气韵高雅,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写得刚毅、沉郁,都是与当时的条件引发出的真实情感分不开的。当代书家沙孟海书风雄健,具有阳刚之气,也充分体现了“气势”和“力度”的美感。
四、气与韵。气韵是书家精神、气质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南齐谢赫论画“六法”中把气韵列居首位。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亦有精辟论述:“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道。空善赋彩,谓非妙也。”书法作品中的气韵本是天地间真气与人之精神气质相融合而体现于作品中的一种令人回肠荡气的不凡气象和境界。气之不同而韵也有别,气有刚柔、动静、隐豫、厚溥、清浊之分.韵也有意韵、体韵、势韵、美韵和韵味、韵律、韵趣之别,它们各有不同的含义。
然而也可“合二为一”,“韵”是超越形象的笔墨而产生某些耐人寻味的生命气息。故“韵”由“气”生,有“气”方有“韵”。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说:“六法中原以气韵为主。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就充分说明“气”与“韵”的关系。一幅成功的书作尤不蕴涵着生动的气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气韵就是生动”,只有气足神定的作品,才有生命力。而要达到气韵生动.就要靠书家的志趣修养、性情、功力等综合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气在书中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它贯穿于书作各方面。它让书作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气息,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展示了不少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芦术珍品,、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与时俱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