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概述
简介
《圣母帖》系唐代狂草僧人怀素为东陵圣母所写。
《圣母帖》写于唐贞元九年(793),一般认为是怀素晚年自家乡湖南出游途经江都宜陵镇(古称东陵)时所作。内容记述的是晋代杜、康二仙女蹑灵升天,福佑江淮百姓的故事。
著录
明曹昭《格古要论·圣母帖》:“怀素草书,颇难识,贞元九年岁在癸丑五月刻石。宋元祐三年戊辰模刻上石在陕西西安府学。” 明王世贞 《怀素圣母帖》:“素师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书独匀稳清熟,妙不可言。”
法帖释文
圣母心俞至言世疾冰释,遂奉上清之教,旋登列圣之位。仙阶崇者灵感远,丰功迈者神应速。乃有真人刘君,拥节乘麟,降于庭内。刘君名纲,贵真也。以圣母道应宝录,才合上仙,授之秘符,饵以珍药,遂神仪爽变,肤骼纤妍,脱异俗流,鄙远尘爱。杜氏初忿,责我妇礼,圣母翛然,不经听虑。久之生讼,至于幽圄,拘同羑里,倏忽霓裳仙驾降空,卿云临户,顾召二女,蹑虚同升。旭日初照,耸身直上,旌幢彩焕,辉耀莫伦,异乐殊香,没空方息。康帝以为中兴之瑞,诏於其所,置仙宫观,庆殊祥也。因号曰东陵。圣母家于广陵,仙于东土,日东陵焉。二女从升,曰圣母焉。邃宇既崇,真仪丽设。远近归赴,倾币江淮,水旱札瘥,无不祷请,神贶昭答,人用太康。奸盗之徒,或未引人咎,则有鸟禽翔其庐上,灵徵既降,罪必斯获。闾井之间,无隐慝焉。自晋暨随,年将三百,都鄙精奉,车徒奔属。及炀帝东迁,运终多忌,苛禁道侣,天元九圣丕承,慕扬至道,真宫秘府,罔不择建。况灵纵可讯,道化在人。虽芜翳荒颓,而奠祷云集,栋宇未复,耆艾衔悲。谁其兴之?粤因硕德。从叔父淮南节度观察使礼部尚书、监军使太原郭公,道冠方隅,勋崇南服,淮沂既蒸,识作而不朽,存乎颂声。贞元九年岁在癸酉五月。
相关阅读
东陵圣母传说记载1
《后汉书-郡国志》载:“女子杜姜,左道通神,县以为妖,闭狱桎梏,卒变形,莫知所终,以状上,因以其地立庙,号曰东陵圣母”。《酉阳杂俎》载:“扬州东陵圣母,庙主女道士康紫霞侍奉圣母多年,一旦白日飞升,化为白龙而去”,按此说法,仙女庙供奉的是女道士杜姜和她的徒弟康紫霞。她懂医学,识气象,常为群众施药治病,又能善知天气、乐为农民服务,深受人民爱戴。但官府认为女道士妖言惑众,硬把她们抓去坐牢,在牢中化仙而去,百姓为她们立庙祭祀,称她们为“东陵圣母”。“仙女庙”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因此,庙名代替了地名,蔡家庄就成了仙女庙。
仙女庙庙址在河北。今江都米厂内,舟楫往来必经其门前,庙宇宏敞,前后三进,有殿、楼、精舍,解放初期尚存有一进房屋,后改建米厂拆毁。又宜陵镇也有一所圣母祠,供奉的也是杜康二仙女,也称东陵圣母。有的说东陵圣母庙原在宜陵后迁江都镇,又说先设江都镇,后迁到宜陵,究竟何说为准,留待专家考证。
东陵圣母传说记载2
近阅古书,发现古代在江淮间流传有一位东陵圣母。关于东陵圣母,西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已有记载。东晋的葛洪在《神仙传》记载颇详。他说:“东陵圣母,广陵(今扬州)海陵人也。适杜氏,师刘纲学道,能易形变化,隐见无方。杜不信道,常怒之。圣母理疾救人,或有所诣。杜恚之愈甚,讼之官,云圣母奸妖,不理家务。官收圣母付狱。顷之,已从狱窗飞去,众望见之,转高入云中,留所着履一双在窗下。于是,远近立庙祠之。民所奉事,祷之立效。”
唐朝怀素所作《圣母碑》称圣母:“家本广陵,仙于东土,曰东陵焉。”又说 “远近归赴,倾匝江淮,水旱札瘥,无不祷请,神贶昭答,人用大康。”
作品欣赏
《圣母帖》与怀素其他诸帖相比,是较为规范的一种草书。例如怀素的草书代表作《自叙帖》,是以迅疾的连笔,转折萦带,急转取势,纵横回旋,雷惊电绕而自立笔法。而《圣母帖》,点画简约凝炼,较少牵丝连绵。从书写的年代上看,《圣母帖》为怀素晚年的通会之作,绚烂之极,复归平淡,沉著顿挫,尽脱火气,笔法圆融,应规入矩。两相对照,应该说《自叙帖》是感性的,是以情而得真趣,通篇犹如奔腾而下的长河,一泻千里,使人觉得这是怀素对个人身世、遭遇直率而又激越的宣泄;而《圣母帖》,应该说是理性的,是以心而立法度,通篇犹如一瓣心香,默默地、虔诚地表达着怀素对神的一种肃穆与尊崇。明人王世贤在评《圣母帖》时说:“素师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书独匀稳清熟。”清人梁巘在《承晋斋集闻录》中曾比较全面地说明这一点:“怀素《圣母帖》圆浑古茂,多带章草,是其晚年笔,较《自叙》更佳,盖《自叙》犹极力纵横,而此则浑古自然矣。怀素《圣母》乃其诸帖中之最佳者。”《圣母帖》线条的遒劲圆转,温润古健,可以看出他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传承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