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命名书法特点内容和版本源流

 杭州美胜画室   2022-01-07 21:29   448 views 人阅读  0 条评论
摘要:

《十七帖》命名、书法特点《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草书代表作,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10《右军书记》中,把《十七帖》列为压卷第一帖,他说:《十七帖》

  《十七帖》命名、书法特点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草书代表作,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10《右军书记》中,把《十七帖》列为压卷第一帖,他说:《十七帖》长一丈二尺,是唐贞观年间内府藏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的法帖。太宗皇帝购求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大王(王羲之)有千纸。《十七帖》大概以一丈二尺构成一幅长卷,把王羲之草书中字迹和内容相近的信札连缀成卷,由褚遂良监督装裱。此卷草书名叫《十七帖》,是因为卷首有“十七日”三个字。二王书法,后人也有取帖内一句中稍微特别的词语作为法帖的名字,大约多取长卷开头三两字和单帖开头三两字。从张彦远的记载中可知,《十七帖》的得名,在于第一封信的起首有“十七”二字。从书法艺术角度看,《十七帖》中29封信札的书体基本一致,属于典型的今草(其中一封4行20字为楷书)。《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折于圆转,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表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宇势相顾;宇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连,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正如唐太宗晋书《王羲之传论》所评“状若断而还连,势如斜而反直”。意思是:上下字之间,形态像是断开了,但气脉仍然连贯;每个字笔画灵动,态势像是倾斜着,但重心依然端庄、平稳。《十七帖》集字成行的方法不像后来的大草(即狂草)书法那样,依靠字与字之间的牵连来强化整体感,而是依靠字形的大小、单字姿态的斜正搭配、笔画的粗细变化来达到气脉贯通。《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的习气,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跋十七帖》说:欣赏《十七帖》的笔画趣味,从容闲雅,气象超然,既不受法度束缚,又未脱离法度,真可以说是从自己胸襟中流淌出来的,充满天然之美。
  临习《十七帖》,须用弹性强的狼毫或紫毫笔。运笔时,特别应当注意字势、形势和线条的贯通,字与字以及行间的呼应,而不是表面上线条的连贯和牵丝的纠缠。在临写时千万注意不能一笔一画地临写,注意力应当放在线条的质量上,放在书写的节奏和字势的流动上。由于《十七帖》难度较高,必须注意楷书和草书两种书体的密切关系。
  《十七帖》之前的章草是它演变而成的母体,欣赏和学习汉末魏晋时代的章草,诸如皇象索靖陆机和王羲之本人的一些带有章草意味的作品,对学习《十七帖》都十分有益。
  《十七帖》是小草书体的代表作,唐宋以来,《十七帖》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王羲之《十七帖》命名书法特点内容和版本源流
  《十七帖》的内容
  《十七帖》包含王羲之信札29封,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347-361),前后长达14年之久。《十七帖》是王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周访之子,在蜀中30余年,王羲之曾经有意游蜀登岷山,但这一愿望最终未能实现。在这些字帖中,可见王羲之对蜀中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如其中的《七十帖》感叹光阴易逝,前路无多,迫切想到蜀中汶岭一游。《蜀都帖》说看到周抚的一封信,了解到蜀中山川奇异之景,产生前往蜀中游玩的欲望,认为如果能“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盐井帖》向周抚询问蜀中是否有盐井、火井。《讲堂帖》述及汉代建立的蜀中讲堂,并希望有人能摹写讲堂中三皇五帝的画像。《成都城池帖》述及秦代司马错建造的成都城池门屋楼观。
  《十七帖》中的有些信札还记录了王羲之晚年的思想、生活和家庭情况,如其中的《逸民帖》表示自己早就想辞官做“逸民”。《服食帖》说自己长期服食丹药(即五石散一类的药物),身体越来越差。《省别帖》说家人分散在各地,“老妇顷疾笃”,正在抢救,令人担忧。《儿女帖》说自己“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可见王羲之为儿孙满堂感到很欣慰
  《十七帖》的版本源流
  《十七帖》真迹一般认为早已不知下落,唐人的摹本和临本也只能见到零星单本,甚至残本,如《远宦帖》《游目帖》等,因此,一般谈《十七帖》者多以传世刻本立论。宋黄庭坚《题右军十七帖后》说“十七帖,必多临本”。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则是北宋黄伯思的观点,他在《东观余论》卷下《跋十七帖后》中记载,在宋代传世《十七帖》有三种版本:其一是“先唐石刻本”,“卷尾有敕字,及褚遂良、解如意校定者” 【现代书法家的书法家www.shufaai.com】,即传世的唐摹馆本系统;其二是南唐后主李煜“得唐贺知章临写本勒石置澄堂者”,即所谓贺知章临本系统;其三是“叙次颠舛”、“摹刻亦瘦弱失真”,“亦似南唐刻者”。可见,《十七帖》流传到宋代时,版本情况较复杂。关于《十七帖》版本流传的情况,曹大民在《王羲之〈十七帖〉解析前言》中进行过阐述,王玉池撰有《〈十七帖〉在王羲之书迹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书评》的考证文章。

 王羲之 十七帖〈上野本〉欣赏书法 http://www.shufaai.com/a/202007/37099.html

本文地址:http://hzmshs.com/461.html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由 杭州书法培训班 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