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印
学习篆刻技法,主要从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着手,这和学习书法必须临摹碑帖的道理是一样的。有些初学者,往往不重视临摹的作用,急于求成 【山东的书法家www.shufaai.com】,随意奏刀,结果花了许多的精力,事倍功半,还只能在艺术的大门外徘徊。
然而,也必须认识到,临摹决不能简单地为临摹而临摹一如果这样,也就失去了临摹的积极作用j我们应该通过认真刻苦的临摹,将古代优秀作品中的书法、刀法、章法等方面的处理技巧学到手,然后再经过不断的艺术实践,努力创作出富有个性和时代性的作品来。
通常所称的临摹,实际上包含着两种相似的学习方法。摹印,是忠实地按照原印,用纸钩摹下来,复到石上,再照模照样地尽可能一样地把印文刻出来二临印,则是对照原印进行仿刻,较摹印要灵活得多,临印还可以有所侧重,或取其原印的刀法,或取其原印的章法,而不是全求一模一样。临和摹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学习方法,各有各的长处。正如姜夔在《续书谱》中所谈到的:“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所以只有两者密切结合才能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对初学者说来,临摹的重点,首先应放在摹印上。所以本章谈临摹的内容也以摹印为主。
一、选印
临摹学习,首先应对临摹的对象有所选择,有所安排.切不能匆促上阵。|
我吲古代至今流传下来的作品甚多。上起秦汉。下及明清迄今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流派,均有不同的艺术风采、从何处着手为宜,这是一直被人重视的问题二根据明清以来篆刻家的艺术实践经验表明.临摹从汉印着手是适宜的.可以汉印为主.兼取别样。
为什么汉印最适宜作为初学者的范本呢清代吴先声在《敦好堂印论》中淡到:“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二学汉印者,须得其精意所在。”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也谈到:“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心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类似的论述,历来很多,所谓“所法乎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考察明清篆刻家的成功之路,更能证明这一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者之一何震,就曾临摹了大量的古印.并取得卓著成就二后人评其印时.曾论及:“其摹汉人急就章,如神鳌鼓波,雁阵惊塞+”最为人称道的是西泠八家之一钱松,赵之琛曾高度评价他的印作:“此丁(敬)、黄(小松)后一人.前明文(彭)、何(震)诸家不及也”钱松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在于他曾以顽强的毅力,临摹汉印达二千方。
然而,从临摹古印着手,还有一个具体作品的选择及南浅入深、南易及难的问题.我们主张临摹一般地先从平整工稳一路人手:然后再取古朴苍劲一路在具体的学习步骤上,唐代孙过庭的见解是非常合理的.他在《书谱》中论及:“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遇过,后乃会通”这对于学习篆刻同样有指导作用为此根据历代印章范例,安排四个基本步骤:
1.工稳端正
工稳端正是历代印章中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汉印中更为多见、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印文少印文清晰.结构工整和谐,线条平正方直,转折方劲而圆润的印章。如:
2.构思机巧
有一部分汉印.在笔法、章法、刀法等方面,往往都显示出新颖独到的构思,使方寸之间,洋溢美妙的情趣:这些印章依然是以平整方直的布局为基调,而仅以某些笔画的处理上略施巧思,即能使印面生动起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通过这类印章的临摹,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细节处理的手法技巧一如:
3.拙朴苍茫
古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代的久远,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剥蚀损残现象。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来印章的面貌,形成部分线条的残缺断损和宽窄曲折的变化.以及大小虚实不同的斑驳黠痕,从而构成了特殊的艺术趣味:这种艺术效果也正是明清篆刻家所拟摹对象,印章的破残处理,也成为篆刻的基本技法之一:通过这类印章的临摹,就可以掌握古意盎然的表现手法:如:
4.肆意强悍
这类印章大都是凿印.凿出的线条强劲刚挺,欹斜恣肆,与铸印形成鲜明的对照.它没有像铸印那样工整匀落的布局和丰润沉静的线条.然而却能体现气象万千的形式变化和雄强霸悍的艺术气质。因为这类印章更能纵情显露作者的个性,更具有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在现代篆刻艺术作品中,借鉴凿印的比例明显增加j在具有扎实的篆刻基本功之后,通过凿印的临摹.则有助于开拓篆刻表现技法。
我们说从汉印人手,是学习篆刻技法的最好途径,但并不是说一切汉印均宜作为学习范本的:这里面除了过于破残.面目全非的作品外,汉印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印章,布局经营过于呆板、僵直,没有生气.如“杨骏”、“减安”、“纪风”、“诸误”等印二这些印的线条平铺直叙,艺术语言十分贫乏。如果将这种印作为学习对象,那就必然会走进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