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虽然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就已形成,始皇统一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命丞相李斯厘定“小篆”,完成文字偏旁化和线条化任务,每个字笔画固定,笔顺也基本固定。但小篆仍未完全摆脱汉字象形遗意,字体各个偏旁均完全独立,悠长线条仍不便于书写,仅限于纪功刻石、诏书等郑重场合。当时由于军事政务繁剧,便使早已形成的隶书得以广泛传播。
其实,各种字体的产生都具有社会及政治根源,是伴随社会进步产生和发展的。西汉前期因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商业恢复,促成了文字书写的相应发展,不仅体势变圆为方,笔画也简化很多,但还是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书体,直至东汉隶书才达到成熟。笔画趋向工整、波碟产生、点画俯仰都是日渐演变的结果,也是隶书成熟的标志。尤其碑刻隶书,不仅达到宣传内容的作用,也起到碑石的装饰效果,是汉隶艺术登峰造极的表现。
传世汉隶作品,以碑碣最为多见。有的原石已不存在,仅留拓本;有的全碑已损坏,只残留部分字迹。比较完整的约有百余种。此外,近年大量墨迹出土,大多是竹木简牍帛书,也有的书写在陶器上,用笔直率随意,不加修饰,自然活泼。相比之下,碑碣石刻把秦以前隶书规整化,而墨迹正如秦以前隶书把篆书随意化一样,它们也把碑碣汉隶随意化。可见,场合和载体不一书写同种书体,会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东汉初期隶书,在继承西汉隶书的基础上,已开始在技法表现上进行完善,也是向“章草”演变的过程。结体自由、笔画简化且连贯、用笔草率时有夸张,而工稳正规的墨迹隶书也开始出现,如《甘谷汉简》。东汉晚期,即桓、灵二帝时期,虽然政治上黑暗腐败,隶书却以立碑颂德数量多著称,从而造就了隶书的全盛阶段,不仅技法日臻成熟,对后世影响也最为深远。
两汉隶书一脉相承。汉简墨迹直接反映当时的书写状态,用笔技巧不加修饰,以率真面目示人。西汉中晚期的一些隶书石刻也同样具严家备这种特征。但由于石质粗糙,刻工水平低劣,不能较真实地反映书写原貌,只见朴实不见精致,还不能代表正宗“八分”特征。东汉立石树碑,意在彰显已故者功德,供后人传承和赏识,是有意为书的选择,故对石质选制、刻工技艺、书写者水平等皆很慎重。每一碑石都以光洁为佳,为了能真实反映墨迹笔意的原貌,这是当时刻碑原则。东汉摩崖隶书,依石之势和就山之便,刻工多为平民,对字迹略加整饬
便大书刻凿,笔画朴实自然而有苍茫气象。
总之,隶书起于战国,解脱了汉字的繁冗,改造了文字书写体系,也推动了文字书体的发展。它上承篆籀,下启魏晋楷书 【年代书法家www.shufaai.com】,复兴于清代,如一座丰碑屹立于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