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劳动只有15天即告结束.我们的书法学习也随之终止。返校不久,又赶上什么高等院校“战略转移”。我校上千名师生在主楼前聚集,等候上车开赴京郊“东方红炼油厂”。我在拥挤的人群中发现了启功老师,方知老师被系里红卫兵组织留下编新词典。正当我为不能继续跟老师学书法而感到惋惜时,老师爽快地说:“下厂不是还有休假日吗休假时可到我家里来,咱们一块儿写。”接着又告诉我他家的地址——西直门里南草厂街小乘巷86号——及行走路线。分手后,老师走了十余步,又回过头来,把手弯成弧形,放在嘴边大声说:“记住!86号!”那神态,那声音,使我终生难忘。
初次拜访启功老师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一敲门,老师亲自开门,双手抱拳,满脸笑容地说:“快请进!快请进!”一直将我让到书桌旁边。老师的家非常简陋,一个小院,北屋三间房里住着他的内弟一家,南屋两间房就是老师的住所了。屋内终年不见阳光,院里还有一棵槐树遮蔽着,使得光线更加昏暗。房间面积不过十几平米,棋盘心屋顶、碎砖泥墙、纸窗户,纸顶
棚上有许多窟窿,经常有耗子在棚顶上跑来跑去.哗哗作响。屋内一半灰砖地一半土地.墙在夏天潮得流水.老师用一块油毡隔在床边。两屋之间没有隔断。摆设异常简单陈旧,靠西墙的书箱和书籍几乎堆到棚顶了.靠南墙的中间放着一个方凳.方凳下有一只黑兔躲在蒲包里.门口的左手边是一个三条腿的术架,上面放着脸盆,东边靠南是床铺.东墙立一个旧书架,靠北临窗是老师的书桌。老师常坐一把旧式藤椅,我就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听老师讲解书法。1976年地震的时候,老师为这所陋宅写了一副对联:“四壁如人扶又倒.一身随意去还来。”他当时患了梅尼埃病(俗称“美尼尔综合征”),总头晕,地震时的墙壁恰似他的状态一样“扶又倒”。而下联则反映了他达观的生活态度。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老师又在上下联里各加了五个字:“小住廿番春四壁如人扶义倒,浮生余几日一身随意去还来。”老师的专著《诗文声律论稿》《论书绝句百首》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的,老师的书法创作高峰也是在这里出现的。
我对师母的印象非常深刻。她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生活中任劳任怨、一心一意地照顾老师,在辛劳与穷苦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每次去习字,师母都会为我沏茶。有时她在一旁做饭,怕打搅我听讲,就在菜板底下垫几张报纸,避免发出声音。如果有其他客人来,师母还会主动引荐,她总是介绍我说:“这是陈启智 【书法www.shufaai.com学习】,北师大的学生,学习很努力。”
每次学习结束,我向老师告辞,老师都亲自送我到院门口。依旧是双手抱拳,笑容满面,并且叮嘱我“下次再来”。
去的次数多了,我也逐渐了解了老师的饮食习惯。老师早些时候很爱喝白酒。有一次,他刚刚喝了五粮液,情绪很好,我就问:“您对酒这么感兴趣”回答是:“酒是我生命中的第二需要。”我又问:“第一需要是什么”他说:“自然是劳动了。”我有点疑惑。老师马上解释道:“脑力劳动也算劳动。”我终于了然,老师的第一需要是每日看书、教学、写字、研究学术等等。第二需要就是酒,甚至超过日常饮食。他对饭菜的要求不高,一盘花生米就酒,自得其乐。老师曾用两句诗来形容饮酒的意境:“影寒人欲醉,明月照酴醵。”后来还写过对联:“饮余有兴徐添酒,读日无多慎买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健康原因,老师把白酒换成了黄酒,后来又改喝啤酒,最后就只能以饮料代替了。老师为了事业,能不断地并最终彻底放弃自己的嗜好,而且毫不留恋。他一生最知道什么叫舍得、放弃。这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
那时,启功老师的许多亲友怕受牵连,纷纷离老师而去。老师居处门可罗雀,冷落异常,但却造成了我学书法的良机。每逢休假日(两周一次),我都带上自己写的字登门求教。当时人室学书法的只有我一个学生(与我一起在果园跟老师学字的两名同学,可惜没有坚持下来。20年后我们在西安相聚,忆及往事,真有无限感慨),老师尽其所能地教导我。老师的教学以鼓励为先。虽然那时我的字写得很差,但老师总能在一篇字中找出一两个字,说:写得不错,然后再分析其他字的毛病,并在旁边写一个规范字以互相比较,帮助我领悟、改进。而我回去后写出新的作业,,老师常会满面笑容地说:“啊!这下可写好了。”得到了夸赞,我也和老师一起感受此刻的幸福。有时老师自己写条幅,我就在一旁观摩老师运笔、布局之法。
半年后,我们从炼油厂返校,我人宅习字的次数就更多了,一直到1972年春大学毕业。这是我跟老师交往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
云谲天昏一片尘,墨香盈室四时春。
不知天赐三生运,侍坐书坛第一人。
我至今还保留两篇老师为我批改过的书法作业。一是鲁迅诗,一是自居易《琵琶行》小序。
我当年写的字在今天看来实在丑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有问题。一大堆毛病若让老师一一指明,我肯定消化不了。老师批改的重点还是结构,结构的重点还是帮我找到汉字的中心。
比如在鲁迅诗中“首”“载”“泛”三个字,我写得最差,老师就在这三个字旁,分别写出示范字以相比较。先从直观上让我意识到优劣。而后,老师边讲,边画,在字的左上方画一个小圆圈,这就是字的中心部分。老师告诉我,写字必须先考虑好这个中心位置,然后将中心部分的笔画写得均匀、紧凑,整个字就有了统领,有了韵味。而“翻”、“碰”、“流”三个字,老师认为写
老师批改书法作业《琵琶行》
得疏密无度,所以依次将这几个字写匀写开,让我在比较中领悟字的结构。
对其他毛病较大的字,老师也是边讲边示范并且讲出道理。比如“酒”字,我写了错字,少了一横,并且将字写扁了,非常难看。老师指出问题后连写两个“酒”字,并注上“长型”二字,此后,我再没有将“酒”字写扁过。“楼”字右上部分的“米”字,我没有交代清楚;“春”字,则是上面三横固然注意到
不平行。但是强调过分,即矫枉过正,也很难看。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书法也不例外;“秋”字则是起笔之撇画不当,本应平撇写成斜撇了。为了使所讲内容让我牢记,老师交替使用黑、红两色笔进行批改,可见用心之细,育人之诚。
《琵琶行》诗前小序,老师则当场用硬笔和毛笔给我做示范。其中“和”字,老师写了6个示范字,用以说明,不论楷书、行书、草书,无论毛笔、硬笔,结构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只要掌握了结字的规律,什么书体、什么书写工具、什么汉字都能写好。
这两张作业弥足珍贵,不仅是“文化大革命”中我跟老师习字的见证,更是老师在逆境中苦心育人的范例、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