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帖

 杭州美胜画室   2022-01-15 20:23   298 views 人阅读  0 条评论
摘要:

《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

王献之 中秋帖

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传为晋王献之书 手卷,纵27cm,横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无署款。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寶”两字。

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

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鑑藏印。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復《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著录。

  王献之《中秋帖》:
  被清代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一
  《中秋帖》书法特点及其与《十二月帖》的关系《中秋帖》,据传是王献之写的信札,纸本,草书,纵27厘米,横1.9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秋帖》笔笔相连,血脉衔接,一气呵成,为典型的行草书。这种写法,起源于东汉的张芝,称为“一笔书”。《中秋帖》笔势飞动,风神散逸,豪气勃发,确有超过他父亲王羲之之处。
  《中秋帖》意思难懂,学者们怀疑是米芾从《十二月帖》http://www.shufaai.com/a/201401/1707.html切割临墓而成。
  《十二月帖》内容:“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中秋帖》内容:“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十二月帖》的墨迹本在北宋时尚存于世,曾被米芾收藏,是米芾“宝晋斋”中珍藏的三件晋人法书之一。米芾知无为军时(1004年),曾将《十二月帖》与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摹勒上石。现在只能看到南宋曹之格辑刻《宝晋斋法帖》拓本。《十二月帖》书法体态,初下笔作楷行,笔画厚而短,第四字“割”为过渡,以下便是流利奔放的行草书笔势连绵,一笔写成,字与字之间偶有不连,但血脉不断。字形的大小间错,结体的疏密变异,类似云雾聚散,开合自如。整篇笔势,由徐行而疾利痛快,笔势恍若烟收雾合,更似电激星流。帖末“庆等大军”四字,笔势的奔放将字形展大,气势格外豪壮。王献之的行草书迹,多是超脱闲逸、优游不迫的情调,只有《十二月帖》极尽草书放纵的情致,又直折曲旋,最为风流。米芾在《书史》中评说,此帖运笔如用火筷子在柴火灰上画字,连绵牵绕,不见衔接痕迹,像是无意中写成,被称为“一笔书”,是天下流传的王献之第一法帖。
  《中秋帖》通篇笔画丰满肥腴,而且连绵如带,了无飞白。从内容和书法特征上看,《中秋帖》与《十二月帖》极其相似,可能是米芾节临《十二月帖》的书迹而成,因略去第一行的“十二月割至不”、第二行“未复”、第三行“恸理”共10字,造成文辞不通,行款改观,别成面目。宋代《宣和书谱》未录《中秋帖》,到明代,董其昌竟然相信《中秋帖》是《十二月帖》刻本的正身,明代张丑认为《中秋帖》是唐人临本而非真迹,清初吴升《大观录》推测《中秋帖》恐怕是宋代人临仿的《送梨帖》。此后《中秋帖》收入清代内府,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一起,被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宝”。

本文地址:http://hzmshs.com/1139.html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由 杭州书法培训班 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